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小微企业活,则市场兴。2024年10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围绕总局思路,在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指导下,广东建立省市县三级工作专班,制定专项尽职免责制度,积极推动协调机制在粤落地落好。 南都湾财社推出“粤融粤精彩”栏目,探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点和痛点,挖掘广东在落地协调机制时的创新和亮点,助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20日上午,一场由政银企三方近200名代表参与的小微企业融资对接会在东莞召开。十家银行机构的摊位比邻排开,吸引了众多参会企业驻足咨询与了解。据透露,当天授信总额超1亿元。 这只是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下简称“协调机制”)在广东落地的一个缩影。去年10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该协调机制,为“输血”小微企业开辟出一条新路。近日,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公布,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提出,“鼓励、引导、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降低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再一次引发各界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关注。 从“纸面”到“地面”,“输血”中小微企业,一条全新的道路正在被蹚出。但创新与风险总是相伴而生,如何做好二者的平衡,是金融机构不得不直面的挑战。 政策:将从“一增一减”两方面发力 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简而言之就是,建立工作专班,一手牵企业,一手牵银行,把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推荐给银行机构,银行机构及时、精准对接,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希望通过这一机制达成三个目标:一是直达基层。低成本信贷资金要直达基层,打通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快速便捷。银行原则上要在1个月内作出是否授信的决定。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银行要开辟绿色通道,优化流程,加快办理速度。三是利率适宜。通过节约信息收集成本、压减中间环节,减少放贷成本和附加费用,总体上降低小微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 据了解,截至今年2月份,各地累计走访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超过5000万户,授信超过10万亿元。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近7万亿元。 今年3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参加全国两会“部长通道”集体采访时也谈及协调机制。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92%以上,占小微企业的比重肯定更高。可以这样说,支持小微企业就是支持民营企业。”李云泽表示,下一步,将从“一增一减”两个方面推动协调机制发挥更大效能。“一增”就是增加信贷投放,使机制扩大到更多民营企业,努力做到应贷尽贷、应续尽续。“一减”就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努力使企业得到更多实惠。 落地:广东促进协调机制在县镇村落地 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有超过700万户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数量占全国1/7,落实好协调机制,对支撑广东经济大省挑大梁尤为重要。 协调机制实施以来,广东积极推动落细落实。截至2024年末,辖内银行已联合多部门走访企业超60万家,推动进入申报和推荐“两张清单”的企业超21万家,向合格客户授信超14万户次,累计授信金额近5386亿元,累放贷款金额超3954亿元,平均利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0.6个百分点;累计向1.05万首贷户发放贷款295亿元,累计发放信用贷款1196亿元、无还本续贷1056亿元。截至2025年2月末,走访企业增至152万家,授信增至8567亿元,发放贷款增至6458亿元,实现“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目标任务。 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精准、高效的金融支持,也是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金融动力。当下,广东正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如何通过协调机制,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今年3月份,广东金融监管局发文,在谈及如何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引导构筑相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时,两次提及协调机制。 在谈及做好“百千万工程”时,广东金融监管局表示,持续推进“三基协同”经验做法,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等政策在县镇村精准落地。 在谈及赋能稳外贸促增长时,广东金融监管局又表示,发挥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作用,加大对外贸小微企业融资支持,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强合作,持续发挥保单融资增信作用,扩大中小企业融资受惠面。 挑战1:如何平衡“敢贷”与风险控制? 长期以来,小微企业因为规模小、资产有限,缺乏足够的抵押物,且一些初创期的小微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和信用记录,难以评估其信用风险,这些都导致银行在投放贷款时有所顾虑。一些基层信贷人员也担心因为信贷业务出现不良致使自己被追责,在实际工作中“不敢贷、不愿贷”。 因此,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尤为重要。广东金融监管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刘云海曾刊发文章,讲述构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广东模式”的经验和做法,其中就提及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其表示,“推动地方性政府融资担保因地制宜,形成36个广东特色担保产品,覆盖潮州陶瓷、清远农业、汕尾智造等地方特色产业,激发银行机构敢贷、愿贷积极性”。 一国有行广东省分行工作人员也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讲述了该行在为一家成立不足一年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的做法。据介绍,该行潮州一支行经过与企业多次沟通,为企业引入一家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通过三方共管破解企业授信可行性难题,最终为该“首贷户”提供了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 在为基层信贷人员“松绑减负”方面,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去年8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的通知》,将适用对象扩大至小型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和农户等重点领域贷款,分别列举了应免责情形和可减责、免责情形,以及不得免责情形,解除基层信贷人员敢贷、愿贷的后顾之忧。 刘云海文章亦表示,在协调机制落实方面,广东金融监管局通过“抓激励”,督促银行机构将尽职免责落实情况纳入机制工作范畴,小微业务人员免责比例近八成。 挑战2:如何打破信息壁垒精准筛选企业? 除了对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的顾虑,银行还面临着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以广东为例,截至2024年末,在短短两个半月的时间里,进入申报和推荐“两张清单”的企业就超21万家。海量的企业里,银行如何才能够练就“火眼金睛”,精准筛选出真正有融资需求且能够支持的小微企业? 大数据是一个利器。据刘云海介绍,广东金融监管局推动广东融资信用综合服务平台(“粤信服”)对接市场监管、税务、人社、法院、海关等单位,打通1900多万市场主体包括社保、行政处罚、纳税等在内的11类企业信息,通过给企业多维度画像,着力打通政银企信息壁垒,变企业信息为融资信用。 在提升对接精准度方面,广东金融监管局还将申报和推荐清单的“5项标准”,进一步细化为19项可采集、可量化的内容,其中10项通过政府信息数据共享校验后自动评价,大幅降低走访手工信息采集量的同时,有效提升融资对接精准度。 挑战3:如何破解信贷产品同质化难题? 除了上述难题和挑战,信贷产品单一、缺乏创新性也制约着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的落地效果。 有银行业人士表示,“某一银行一旦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其他银行就迅速跟进,仅通过更名或微调便将其视为自家产品推向市场。然而,这种简单的复制方式忽视了各地金融市场环境的差异性,导致新推出的信贷产品可能无法有效适应地方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还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各金融机构推出的普惠金融产品设计呆板,同质性强,未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生命周期、所属行业、交易场景和融资需求等特点持续推进产品创新,优化贷款流程,无法完全满足小微企业灵活用款的需求。 上述人士均认为,金融机构应该针对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信贷产品,比如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农业企业提供农业产业链融资;此外,可以通过科技赋能来创新产品。比如,推动信贷业务与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融合发展,充分运用供应链订单贷、供应链质押贷等线上业务场景,提升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服务能力。 “发展普惠金融,需要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开辟增量市场,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把容易被忽视的微小弱势群体纳入普惠金融的范畴中,使其获得便捷安全、价格合理的金融服务。”上述业内人士说道。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刘兰兰
|